圖:珙縣上羅(生豬)現代農業園區仔豬繁育場
宜賓布谷鳥(三農)網訊(范祖其)“以前住在石山里頭,種什么都長不好,如今從山上搬下來(易地扶貧搬遷),住進了新修的小區,土地入股了(村合作社),居住環境好了,自來水通了,路燈也亮了,而且高速路路口就在家門口,這比原來好多了”。在“新合人家”鄉村振興聚居點,今年60歲的熊華明高興地說。據了解,在這個聚居點住的全是象熊華明這樣的易地搬遷戶,他們是從石漠化區域、地質災害點等搬遷過來的貧困戶,住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。
石漠化亦稱石質荒漠化。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,基巖裸露,土地價值喪失和生態環境退化,被稱為是“地球癌癥”。上羅鎮以喀斯特地形為主,自然條件很差,到處是石漠化山(坡地),溝谷縱橫,土地貧瘠,當地人稱這樣的地方是“屙屎都不生蛆的地方”。這里2/3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,撂荒嚴重,貧困是這里的顯著特點。
圖:左為原來的石漠化土地。右為石漠化地經整治后的耕地
“如何讓石漠化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?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心中的‘痛點’”。上羅鎮黨委書記李澤東說,“立足石漠化現狀,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,總結出‘豬(牛)+農林廢棄物+生物有機肥+種植業’的種養循環路徑,把‘養’產生的‘糞便’經生物有機肥料廠和石漠化園區的澆灌管網系統,和‘種’的‘農作物’有機結合并循環起來。同時,把桑枝、秸稈等回收處理后,用來種植大球蓋菇、羊肚菌等,每年可有效處理畜禽糞污13萬噸、桑枝和農作物秸稈5萬噸,變廢為寶,F已初步形成畜牧、蠶桑、茶葉、烤煙和林業綜合開發‘4+1’種養循環模式,實踐證明此舉既實現了廢物利用,又改良土壤和促農增收,實現生態保護和發展雙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