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露不采茶”——這是中國農耕歷史上沿襲千年的慣例。當下,“白露”節氣已過,而在四川宜賓翠屏區金秋茶葉專業合作社,當地茶農卻一反常態,依然在茶園中忙碌采茶。
打破慣例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。幾年前,宜賓醒世茶業有限公司創立“黃金白露”這一紅茶品牌,在“晚”字上下工夫,讓當地原本被拋棄的晚秋茶變廢為寶。
圖片來源網絡
金秋茶葉專合社的故事只是川茶產業的一個縮影。2016年,四川全省茶產業種植面積達32萬公頃,比2012年增加33%,與之相對,毛茶產值157億元,較2012年激增82.6%,排位從全國第六升至第三。
兩組數據背后暗合令人欣喜的信息:在規模和總量穩步提升的同時,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和力度喜人。
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,川茶產業外延式擴張逐步被內涵式增長取代,做原料茶、為人作嫁衣裳的時代正在遠去。
外塑品牌
求解川茶“墻內開花墻外不香”
金秋茶葉專合社是川茶集團的原料基地,輻射宜賓翠屏區邱場鎮15個村共2000公頃優質茶園,“敘府龍芽”綠茶品牌就是出自這里。
茶葉雖好,卻“墻內開花墻外不香”。之前,“敘府龍芽”和川茶許多品牌一樣,受制于川茶悖論怪圈——歷史久,格局;產量多,品牌少。大量茶葉一度淪為外省茶葉的“貼牌”原料。